德國最牛的水果是香蕉,不接受反駁!
據統計,德國每年進口香蕉150萬噸,平均每人一年要吃掉12公斤(約等于100根)香蕉,全球生產香蕉的十分之一都被德國人消費了,這個戰績在歐洲無人能敵。在德國留學的朋友也會發現,很多超市里販售水果的自助秤上,香蕉的按鍵常常排在最前面。香蕉和德國,有著不為人知又密不可分的關系。
香蕉:前西德經濟奇跡的象征
雖然德國人民酷愛香蕉,但德國的氣候并不適合生產香蕉,因此,德國所消費的香蕉全部來自熱帶殖民地,被認為是一種帶有“異域風情”的特別水果。
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,德國山河破碎、百廢待興,香蕉等進口食品更顯得彌足珍貴。1957年,歐洲多國簽訂歐共體條約,當時聯邦德國總理阿登納在附加議定書中堅持了一項特別要求:從拉丁美洲進口到德國的香蕉免關稅。此后在西德,香蕉供應量增大、價格降低,每公斤只要1.39馬克。進口香蕉本來只是“奢華的享受”,卻借此得以漸漸走入尋常百姓家。
而阿登納總理也給后世留下了一句名言:“對很多人而言,香蕉成了一種希望;如今,對我們所有人而言,它是必需品?!保―ie Banane wurde eine Hoffnung für viele und ist heute eine Notwendigkeit für uns alle.)
前東德物質匱乏的象征
一方面,香蕉成了西德經濟大發展的象征,另一方面,它也是東德經濟凋敝、物質匱乏的象征。于是,在這個時期產生了大量以此為題材的軼事。據說前東德政黨基民盟在競選中,就對東德選民承諾他們將會有香蕉吃。因此,奧托·席利在宣布1990年的東德大選結果時,從兜里掏出一根香蕉,用以象征基民盟的勝利。
還有人戲稱,東德人民在柏林墻倒塌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去西德吃香蕉。這個笑話也不是完全沒有道理的,有數據印證了這一點。據說,兩德統一后,最初幾年,前東德地區平均每人每年可以吃掉超過25千克的香蕉,這個數字是西德地區居民的兩倍。
《明鏡周刊》也曾調侃道:如何使一根香蕉變成指南針?把它放到柏林墻上吧,被咬掉的那頭指向的就是東。(Wie macht man aus einer Banane einen Kompass?Man legt sie auf die Berliner Mauer. Da, wo abgebissen ist, ist Osten.)